当前的位置:学院首页>>宣传工作

从严治学 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记全国模范教授、二级教授王爱民

发表时间:2022-06-08 来源: 点击次数:

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风、学风是教师和学生对待教与学的价值观、动机、态度和行为取向的综合体现,是影响教学质量诸多因素中最关键、最活跃的两个因素。 没有老师的严格执教、没有学生的刻苦学习,我们的学生也不可能成才。三十多年来,王爱民教授围绕“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  践行“课比天大”的职业情怀

高校教师的最大政治就是要讲好课。王教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能坚守“课比天大”的教师情怀,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上好每一节课,从未缺过一堂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教育和引导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立志奉献祖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效。连年的同行和学生评教,相同的结论是:“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严格又不失亲和的师风,形成了王爱民教授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先后荣获“最受欢迎的教师”、“安阳市十佳教师”、“安阳市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五一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到目前为止,王教授是河南省唯一被分别评聘为,数学学科教授、计算机学科教授的高水平教育家(二级教授)。 从教35年来,为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学院学生连续讲授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十多门主干课程。教学中研究设计了“讨论式、步进式、对比式、归纳、问题教学、大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效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育人模式,较好解决了“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把学校教育同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等重大理论问题。创造了“三段法”能力训练程序。经常深入学生,真正了解到了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常常是教师所预想不到的),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采取的教育措施就切实可行。同学们一致反映“王老师的课,不仅能使我们学会,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掌握了如何学”。研究成果受到了高教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7所高校讲学,受到一致好评。

长期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交流的基本技能“教学口语技能、板书技能、体态语技能、提问技能、情感交流技能、媒传技能” ;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组织学生活动技能、课堂管理技能、讲授结束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课堂教学设计技能、测试编制技能、反思评课技能”等三个方面14个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眼“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启发学生、如何提问学生、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导入、如何探究、如何巩固、如何结束”等,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

1.1  吸引学生

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战胜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每门课程讲授之前,王教授都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片、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之后,再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和形式。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努力使学生对它产生好感,想学、想了解。王教授长期的教学体会是,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等8个字。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课程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王教授特别强调的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是一种吸引学生的有效方式,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1.2  启发学生

课程讲授中,如果教师习惯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这样的课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学生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具有启发性。

通常情况下,每节课前,王教授都会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内容,并在课堂上回答三个问题。目的是便于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是考查学生在书本中寻找正确答案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选择即将在课堂上讨论的题目。接下来的课堂时间分成几个阶段,每阶段重点讲解学生针对课前阅读时所反映的难点,或者是根据历年的教学经验而确定的一些问题。安排学生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交流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尝试说服对方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王教授会在学生间走动,聆听学生的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讨论完成后,学生可以重新给出答案。王教授再给最终的正确答案,并进行讲解。重复步骤进行其他知识要点的讨论和讲解。

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基于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的思维、高水平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效果明显。王教授的实践体会是,启发学生的关键有“定向、架桥、含蓄、揭晓”8个字。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其次,要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探究完毕,教师要记得将学生原先想做而不会做懂得正确做法,想说而不会说的正确想法用精练的语言重述或者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示示范。

1.3  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学习。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王教授总是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

高校的“教与学”本身就是互动的两个主体行为,其中学生学又在两者关系中点据主要位置。教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基于这点,王教授上课时会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去解答。即从做的当中去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自己。这种互动过程中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并自发提升其学习兴趣。

王教授每次上课都是先让学生简要回顾上次课的主要知识点,并加以讨论、概括、总结。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到本次课要解决的问题,逐步展开内容,循序渐进。由于每节课的内容都很多,用笔记本记录授课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王教授要求学生上课可以不带笔记本,但必须带课本和草稿纸。课本用于标记重点、难点和疑点,草稿纸则用于随堂记录自己认为必须记录的内容。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王教授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由学生自已去合作解决。此外,每次上课结束后,王教授都会布置相关的作业,在下次课检査。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方面,从作业中检査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间相互合作的品质。老师不但注重课堂教学,还经常用互动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査除了提问和随堂互动外,还尽心尽力批改作业,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由于能认真备课,对教学过程有精心设计,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刻剖析,所以这种互动教学效果相当好。

1.4 管理学生

专心于学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学实践中,王教授通常在上课铃响后不急于讲课,而是用几秒钟的时间,环顾全班,示意学生集中注意力几秒学习状态。这种短暂的沉默,也常用于治理涣散的课堂气氛,教师带生气的眼光能制止一些不守纪律学生。不过,这种缄默的管理适用面很窄,大多数情况还需教师口头干预。比如,一位学生给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错误中有合理成分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为学生补台,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有时,教师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如果是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展示数学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美德,切忌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1.5  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

备课时,王教授通常需要认真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四个任务中的一个。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编程思想的主心骨。当一个教师只能传播每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觉得很难;但当教师能把里面的脉络理清,让学生沿着脉络前行,或许只要引导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我学习,乐在其中。例如,数据结构中链表、指针的学习很难。链表里面有非循环单链表、循环单链表、循环双链表等。其中非循环单链表是基础,把它的操作框架打好,让学生感悟其中的脉络,能稍作变通,是打通学习其它链表的关键。

王教授的PPT,全是自己精心设计的(不是网上下的),图文并茂,还有音响效果,属上乘之作。但是,他只在必要时放PPT (当有课外内容补充时,PPT是一个好的选择), PPT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绝对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角。

讲授“循环链表”这节课,王教授不照本宣科地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讲授算法。从非循环单链表谈起,目的既是为上次课做复习, 也是为了定格一种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循着上次课的知识脉络,稍作修改和补充,进入下一个主题——循环单链表的学习,让学生不知不觉,轻轻松松地驾驭新知识。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做到这样的无缝对接,让学习有一个连贯性、可循性和方法性。

王教授讲授“循环链表”一课的具体安排是:作为铺垫,老师与同学一块复习了上节课“非循环链表”的内容,并让同学在黑板上填写实现“非循环链表”算法用到的几个主要小模块。

 转入正题,先简略阐述循环链表的特点和主要操作,剩下的内容是各种操作的算法实现,老师的做法不是让学生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在第1个结点元素处插入数据值为e的结点”这个任务为例,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出算法框架,框架内几个关键处留下空白,让学生到黑板填写。此时,老师仿佛是个节目主持人,组织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可以自由组合),各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再上黑板写出,如果中途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求助。此时,老师穿梭于同学之间,耐心细致地解难释疑。最后,老师进行言简意赅地归纳小结。

整节课,同学们精神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相互切磋启发。在这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下,任何思想懒汉都无藏身之地,也无机会分心去做与主题无关的事情。整节课,王教授既当传道授业的教师,又像是引导组织学生开动脑筋在知识的崎岖小径中探幽寻奇的向导和主持人。

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已有知识点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1.6 组织探究

   说起“组织学生探究”,王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已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要高。

1.7  知识巩固

   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会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王教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王教授强调,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剃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1.8  课程结束

王教授讲到,课程“结束”这一阶段,同样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归纳和小结,再突出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要注意或避免的错误,赞扬在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和他们的思想方法,起到回顾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将学习适当引申,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带出下节的课题,埋下伏笔。

诠释“责任与爱”

爱是一切道德的前提,责任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学要教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教授的体会是,只要做到一条,教学就差不到哪里去。就是要有“爱”:爱己、爱人、爱家、爱国,以及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教师爱教”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即教师要爱学生、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是教师爱教的根本。首要的就是要诚心对待学生、热心帮助学生,用高尚的道德和人格感染学生。可以说,受学生喜欢、令学生铭记的老师一定是爱学生的老师。“爱事业”是教师爱教的核心。 这就需要教师切实保证教学投入,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艺术,专于教书育人,精于教书育人。

爱工作,要把教书作为事业来做。不管教学与晋升职称关系如何,不管教学报酬如何,都要全心全意把教学工作做好。 爱学生,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基础的学生,只要是自己上的课,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学好。王教授的体会是,“教得好不好,其实不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学没学好,学得怎么样,才是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 。爱自己,就是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就要尽量做到完美。有了爱的沃土和责任的阳光雨露,教学自然而然就容易结出硕果了。

2.1 爱自己——严于律己

王教授认为细节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上课前黑板要擦干净,黑板上不应到处都是擦后的粉笔灰,更不应该留有上门课的笔记;粉笔和黑板擦要放在固定顺手的位置,免得上课时到处找;站着讲课,尽量走下讲台; 多媒体课件要多图而少字,避免照着PPT念;多媒体教学时教室的光线不要太暗,以免学生昏昏欲睡……着装、站姿、手势、板书姿态和走动方式,都是王教授在教学实践中所严格遵循的,甚至点同学起来发言时的手势也进行了专门探究。这些说起来是细节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修养问题。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要进入角色。老师走上讲台,就像演员登上了舞台应充满激情,眼、耳、手、脑及全身都要投入到授课中。同时,又不能完全自我陶醉于其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眼神动态,要注意语音、语速、声调高低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尽量做到语言流畅、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并且准确地使用停顿,有时就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课堂的演示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精彩、精确的演示过程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老师不能完全依靠PPT讲课,对关键的难点、重点,板书是绝对不能少的。写板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它能让学生在关注重点时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要王教授发现那个学生没有用心听讲或做其他事情,就会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其诙谐调侃,轻松幽默的气氛立刻便重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专心听讲。王教授独特的教学风格、扎实的业务功底、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2  担责任——教学精益求精

高校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做到“充分熟悉、把握、提炼”,能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讲法、讲稿。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寒暑假,青年时期的王教授,曾自费前往国内21所大学,求教著名教授,学习其教学经验……,研究设计了“讨论式、步进式、对比式、归纳、问题教学、大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每次上课伊始,王教授都要把这次课要掌握的目标内容标示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次课要掌握的东西有哪些。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把握这次课学习的方向与范围。一次次这样地重复培养,可以让学生养成既把握全局,又深入局部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王教授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问题教学”的技巧。在“触发器”一节课的教学中,从基本的“S—R触发器”出发,讲清它的工作原理。然后,提出这种触发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怎么办?改进!于是引出“主从S —R 触发器的设计。“主从S— R触发器”工作中还有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怎么办?各个击破,又进行新的设计,如是,又引出“主从J—K触发器”的设计与讲解。步步提问,步步解析,最后引导到有广泛应用的“边沿触发的触发器”的讲解。

本来是相当枯燥的数字电子器件的讲解,王教授在教学中把分析中的逻辑美与解决问题的乐趣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节奏上,进行了有精心设计,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上是有紧凑的步骤安排的,在图表的出现上是有巧妙的时间安排的。

2.3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高校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学到以掌握知识的方法。《数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为例。对于各种基本逻辑部件,要教给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与设计过程。而对没有接触过的复杂的逻辑电子线路,又要教给学生化复杂为简单的剖析过程。一次王教授在堂上展示一张比较复杂的电子器件电路图时,底下的学生就发出一片惊叹声:“啊!这么复杂呀!”随后,王教授用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对电路图进行剖析,讲完以后,学生都轻松地叹了一口气说:“哦!原来可以这样分析的!”教给学生对知识要学会梳理,哪些是需要分析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记忆的,哪些只需要记住就行。例如对于一个数字电子器件,描述它的工作原理有电路图,这个必须分析清楚;然而作为应用,不需要每次都去分析原理,只需要关心它的输人和输出状态就可以了,因而把电路图封装起来,就像一个黑匣子。只画出输人输出端,从而产生了对应的逻辑符号图;对于一定的逻辑符号图,它的输人输出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这种规律,因而又产生了对应的特性表。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得到了化繁为简的方法的训练,也得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原理到应用的基本思路的训练。

在分析问题时,既要引导学生深人思考,也要带学生质疑这种思考是否正确。指导学生懂得任何结论都是有一定条件为前提的,改变条件,结论就会起变化。如此反复,培养学生敢于求变的思考习惯、敢于质疑的求学精神。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不少学习的方法与做学问的思路。

坚持教学相长 

大学的性质决定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仅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兴趣,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主动构建基础较宽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 在教与学上必须实现全面互动。“教”是关键,“学”是保证,只有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摆脱教书和育人 “两张皮”的现象,才能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王教授讲课时,会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去解答。即从做的当中去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自己。这种互动过程中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并自发提升其学习兴趣。教学中经常用互动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査除了提问和随堂互动外,还尽心尽力批改作业,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由于能认真备课,对教学过程有精心设计,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刻剖析,所以这种互动教学效果相当好。

基于夯实人才培养根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能坚持把“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次的课程讲授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带动教风学风建设。比如:王教授为了证明“1=0.9999……”,设计了“分割、区间套、等比级数和极限4种方法”,利用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知识对结论进行解释,让学生对这门课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课下,指导学生利用“实数完备性的等价定理(确界原理、单调有界定理、闭区间套定理、有限覆盖定理、聚点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准则)”和“阿基米德性质”,完成了多种证明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全方位育人

学校连年的师生评教,凸显了王教授的“教学名片”——是“最受欢迎的教师”。每年有不少新生一入校,都会慕名前来求教“学业指导”……。

王教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持在“教风学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课堂教学做到了精益求精。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中,围绕“建设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学生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浓郁氛围”,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可替代的育人效果。

4.1 每月一次学习沙龙

每月一次学习沙龙,一次一个主题。阶梯大教室的讲坛上,偌大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过道里也站满了人。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他精彩的讲演不时被阵阵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听了王爱民教授的讲演,大学生们感到很受教益。校学生会学习部写给王教授的来信中说“……王教授您讲得太棒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到自然科学,从东方到西方,您丰富的知识让人佩服,您的人生哲学又使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您给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讲演。我们想要表达的,不光是对您的敬重,更是对一位泰斗式人物的敬仰。您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雄辩的口才,让我们真真切切领略了什么叫大智慧,大知识家”……

作为组织者,通常是王教授先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情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数学建模、教学技能创新、“挑战杯”、程序设计、信息安全、“中国软件杯”等内容,学生们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有效的指导(培训),这里已经成了优秀学子的“练兵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实现在思想上、情感上、意志上的大幅提升,增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内生动力。

这样的“学习沙龙”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收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三十多年来,王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邱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7个国家大赛中,获得3个国家级一等奖、11个二等奖、2个银奖、16个三等奖,其大赛成绩一直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在这里,“学生乐学”的氛围基本形成,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学生乐学”最根本的是爱学习,能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激发了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实现了学与教的更高层次的互动与融合。 

4.2 “学业导师”的工作实践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专业技能、合理的素质结构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是高校一直坚持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具体到学生和社会需求的期望上,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以两种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是有更多的学生考入较高层次的学校继续深造;其次是直接高质量就业的学生数。这些特点正是高等学校需要严格控制其质量目标的重要前提。王爱民教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如何更有效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步有早期的个别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过度到后来学校的一项“育人品牌工程”——“学业导师制”。王教授每年担8-10个新生的“学业导师”。

 “大一学业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选项是:① 毕业后的择业方向(如:考研、教师、创业、就业、其他等方面)。② 考试研究生及其报考专业方向。③各学年(特别是前3年)学习成绩争取达到的目标。④ 参加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及其争取达到的成绩和时间;考取国家认证证书、技能证书和行业资格证书方面。⑤ 提高创新能力(如申请课题、开展小发明、参加科学研究和学术性竞赛等)方面。⑥参加实践活动,如商务活动、家教及其各种技能训练等。  加入学生社团方面;加入党组织方面。⑧提高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学习考试中诚信守纪、发扬互助合作精神等。⑨强化和发展自己个性特长方面。⑩ 其他方面。

 对大一学生的指导,以“思想先导、学业主导、能力拓展”为总育人目标,重点是打基础、养习惯,为大学生活铺好成长轨道。具体学业规划的制定,需要指导教师,基于学生家庭情况、高考成绩和学生个人志向,“一对一”的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的学业规划。并对应学生个人的每一个具体“规划目标”,帮助学生完善个人的“实施措施”。

对大二学生的指导,重点消除成长障碍,培养和倡导自立自强的成才氛围。“大二学业规划”设计是基于“大一学业规划”,分析一年的实践效果,结合学生的志向,实事求是的对“大一学业规划”进行调整,“一对一”的优化完善学生的“大二学业规划”。为了便于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要求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有规范的文档记录。

对大三学生的指导,重点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积蓄走向社会的能量。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导师引导学生基于个人“大一学业规划”和“大二学业规划”的完成情况,对应“大三学生综合性评学用表”的指标,科学安排并有效实施个人的大三、大四的学习。

对于大四学生的指导,重点是做好考研和就业等“出口”工作。为方便学生的具体学习,我们研究开发了“学业导师制网上辅助平台”,提供有40个本科专业近200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视频和有关学习资源,上传有近800G指导学生个性发展的 “考研英语”、“考研政治”、“考研高等数学”、“公务员考试”、“招教考试”、“创业就业指导”等资源。研究制定了基于40个本科专业的11类“考研指导方案”、“创业就业指导方案”、“公务员考试指导方案”、“招教考试指导方案”等近50个具体导师指导规范文件,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送给学生相关的“指导方案”。

对于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导师制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学业导师”以学生的个性情况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而非笼统的指导和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5年来,接受过王教授具体指导的学生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125个,有125名考取自己满意大学的研究生,其他267名学生全部依据自己在王教授指导下设定的“学业目标”顺利实现了“满意就业”(公务员、教师、创业),学生就业方向明确化与多元化,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不少毕业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4.3 守初心 讲奉献 为党旗添彩

王教授,能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岗位奉献,用35年的坚守与操劳,沉淀为“课比天大”的沃土,滋润桃李天下。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安阳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刘国英博士对我说,“在王爱民教授身上能看到焦裕禄的身影”……。在学生眼中,是“最受欢迎的教师”,在领导和同行中是“教学标杆”、是教研科研“的领头雁”。

 王教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带头人,计算机应用技术河南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计算机基础河南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教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完成国家级质量工程课题1项,河南省级质量工程课题7项。在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泛系统决策理论、软指标的量化处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课题13项。出版论著、译著、教材27部(2部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分别为“十二五”、“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92篇,核心期刊82篇,SCI、EI收录59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18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安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面对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王爱民教授守初心、讲奉献,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基础、以顺应时代潮流为导向、以面向未来发展为考量,不断突破发展边界,超前识变、主动求变。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坚持育人与教学、科研和课外活动之中,尽心尽力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