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思政教学】孙英 肖瑞宁 | 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09-28浏览: 设置

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点。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可以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认同,强化其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思政教学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充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理论意蕴,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思政课 教学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主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思政课不仅要向学生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深刻内涵,还要积极探索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教学实践路径,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青年学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色


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其前提和基础是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而讲清楚这一基本概念,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在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对比与参照中,完成自我呈现与定位。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是决定一国现代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就世界范围来看,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规模只达到千万级、亿级且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而我国在14亿多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尚无先例可循,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辩证地看待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既存在挑战又蕴含着机遇。一方面十四多亿人口的规模面临着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且现代化的过程需要更长时间;另一方面,挑战又会带来机遇,中国人口特点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然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取法不同”。也就是说,中国探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然会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也有利于拓展人们对现代化模式的认知。总之,全面系统地看待中国的人口规模,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把握好前进的节奏,坚持久久为功,不能急于求成、犯“急躁病”。

 

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比较优势的体现。一直以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期盼,从古人对“小康”“大同”的追求,到建国后毛泽东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形成人人参与、各尽所能,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新局面。当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取得成效。

 

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实现“人向人自身和社会的人”的复归,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掌握先进思想文化的人民群众。相比之下,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一切以资本的增殖为根本目的。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过度刺激消费,使得人们被消费主义所洗脑,物质价值成了人们的基本价值理念,物欲无度成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①因而一些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就出现了物质主义膨胀的严重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秉承既“食有肉”又“居有竹”的理念,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引领人,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社会展现出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一直秉承“和合”“道法自然”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反观西方,其现代化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是征服与被征服、占有与被占有、索取与被索取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再加上资本对利润无止境的追逐,导致人们无限制地索取资源、破坏环境,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虽然,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出现一定偏差,生态环境破坏也一度达到比较严重的地步,但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遏制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首先,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基因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对和平、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也正是这种持久的追求和期盼,构成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厚文化动力。加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段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让中国人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绝不会把这种苦难强加于其他民族。其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发展目标所需条件决定的。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当前我们处在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营造和平、开放的外部环境,对实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至关重要。再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人类历史进程和世界发展趋向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人类亟需探索新发展道路和新发展模式。当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拉动沿线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新引擎,这一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打破了西方“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陈旧发展逻辑,走出了合作共赢发展的新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的新选择和新方案。

二、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理论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对“资本现代化”比较优势的体现。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理论根源,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三个向度,系统整体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基础上的,在对资本主义现代生产过程的扬弃中,马克思获得了对新现代性的自我主张。这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资本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认为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在于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的限制,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另一方面,马克思深切批判了将现代性观念蜕变为关于资本扩张和殖民体系的合理性主张,甚而现代性的一般样态被强制解释为资本现代性这种特殊的样态。①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呈现出与西方式现代化迥异的崭新图景,从理论上讲正是基于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的巨大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是人类开辟新的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指导思想。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种现代化模式,具不具备可持续性、能不能焕发蓬勃生机,关键在于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谁所有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利才能谋大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党谋群众之所需、思人民之所想的历史,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作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更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也准确把握住了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美好期待。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现代化是与古代社会决然相异的现代性思想的历史展开与不断实现,但不论是先发内生性的现代化,还是后发外生性的现代化,都深深根植于本国的传统之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生产方式的文化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因和底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表明,传统和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②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中华文明能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根本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抱残守缺的封闭文化,而是在破立之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探索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实践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提升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和话语引领力,必须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问题引导”“情境融合”等教学方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从实践成果、理论根源、情感认同的链接,进而形成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的立体化课堂教学生态。

 

1.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式现代化鲜活生动的实践嵌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链接到思政课课堂,既可以增强思政课说服力和实效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逐渐成为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呈现方法。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果与课堂的精准对接,首先教师要做好故事内容的选取,要选择那些最能引起学生共鸣、贴近其生活实际的事情,例如家庭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家乡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亦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例如《中国奇谭》等。其次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要达到以“小故事”传达“大深意”的效果,教师既要运用语言技巧给学生营造故事氛围,避免单纯生硬式讲述,同时也要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避免“有情节没道理”。例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人物和事迹,教师既要讲好他们生动的扶贫故事,还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党为什么要促进共同富裕。最后,在故事的呈现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语言讲述之外,教师还可以以新媒体、微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此外,讲好故事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响曲”,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以及自己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理解和体会,拉近讲述者与倾听者的距离,激活课堂氛围。

 

2.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实现从整体上、深层次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理论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色,不仅是对党领导人民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政策和路径方法的概括总结,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呈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要从横向上对两种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具体样态进行比较分析,更要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所产生和共享的理论根源。问题引导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思想的角力。①例如,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特色而言,课堂上在通过大量实例对比中西现代化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后,教师可以抛出一连串逻辑递进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如此重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根治生态问题?”“既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根治生态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扭转本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态势?”“为什么伟大的生态文明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国产生?”“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引导式教学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为纽带,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实现学生和教学目标的逐节闭合,最后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理论渊源,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3.通过“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切身体验,增进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现代化建设的范例资源。例如各地的生态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脱贫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实践教学资源。其次,大中小学要做好“情境体验”式教学的顶层设计,要形成以思政课队伍为主体,学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联动的实践育人格局。学校要积极策划、组织“田间地头上的思政课”“工厂车间里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学生用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印证和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最后,教师要做好“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各环节设计。教师要在课前选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并做好策划,策划书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情境体验”项目,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体验状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对学生做出思维引导;课后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情境体验”式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孙英,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 师;肖瑞宁,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