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1-12-21  浏览量: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不得不说,读完它后,我竟然对心理学产生了些许兴趣。那感觉,就好像戴上了一幅透视眼镜,再去看人、看事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透过“皮囊”和事件,去分析挖掘人物的真实心理和秉性构成。当然,这只是得了个“心芽”,但愿它可以慢慢长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看到作者的简介,不由想起了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3个是师傅、徒弟、徒孙的关系,而且都是走得先传承后批判再创造的路子,真是做到了功属一脉,武成一派。也向世人演绎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人生哲理!令人无限憧憬、无限神往。启示我们: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最大的证明,唯在超越。

扯远了。还是说《自卑和超越》吧。这书也挺有意思,看了书名,本来是奔着怎么把心中那些个自卑情节给填平的,可看了四分之一,也压根没找到自卑的痕迹,更没寻着超越的钥匙。后面,也只是稍微的涉及了一些,不知是语言差异还是翻译问题。也许是自己没读出真味吧!

生命的意义在他人

本书第一章节讲得是生命的意义。开篇即大格局、大命题、大手笔。秉持着虔诚的心理去拜读,迫不急待想解开这绝世之谜,活他个明明白白。

可作者一上来先开始绕圈子,告诉我们意义的范畴便是错误的范畴。真白点说,木头”“石头因为有了人类,才叫木头”“石头,它的意义是人类理解的意义,至于具体它是个啥,人也许并不真正知道。延伸来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都是你所谓的意义,没有你也就没有了你的生命的意义;有了你,你的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你的一切观点、态度、行为、言谈举止、习惯和性格中,你所思所想所为就是你当下生命的意义的体现。我理解,就是我在,意义即在;万千生命,万千意义

紧接着,作者话锋一转,在这万千意义中,有一个人类最大公约数的共同标准,这意味着这个意义是与人类的目的和目标最相一致的。看来要抖一些干货了,虽有万千意义,但其中有个接近真理的。是什么呢?

作者没直接回答,而是又绕了个弯,开始介绍人类生活的三大限制:一是我们居住在地球上,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二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是人类的唯一成员;三是人类是由两种性别组成的。

三大限制说白了告诉我们,我们是地球人,地球上人很多,很多人分男女两种。这样的限制造成了怎样的生命处境呢?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职业”“社交”“两性职业解决的是在地球上的生存问题;社交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两性解决的是男女情感问题。这3个方面处理好了,人的生活就充满正能量;处理不好,就充满负能量。而这3个方面,归根到底又可以汇到一点:真正的意义是指对他人而言的意义。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如果某个人没有认识到只有为他人的生命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他通常会犯一些错误”“生命意味着为全世界人民作贡献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个真理可谓太熟悉了,不就是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吗?只不过,作者是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推理出来的。我粗浅理解:无他人,亦无我。我作用于人和世界,人和世界折射出我。而只有我为人人,人人才为我。这样我的生命更丰满,更能显示出价值。且这种状态是符合人类发展的。所以这就是天下共识的真理。

个体心理学把思想和肉体作为整体

思想和肉体之争,唯心和唯物之辨,一直难以论个清楚。作者谈到,个体心理学的解决之道在于,把肉体和思想当成整体,因为人们来治疗都是肉体带着思想来的。

心理学的存在就是为了探索个人所有表现的意义,找出他或她的目的何在,并将此目的与他人的目的作对比。

说到这里,我们也能渐渐明白,心理学其实就是一台肉体破译机,通过解读肉体的每一个细小表现,来分析思想的目的所在。人们的每个行动,都经历了一个肉体感知环境——信息反馈思想——思想判断分析——指挥肉体反映的过程。比如,一个人抢劫,根源于贫困感,错误不在于行动,而在于思想误判了信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实现目的。同样一个有贫穷感的人,思想正确判断的话,就会通过正规途径谋取财富。而思想的判断力或者说心理目标,在45岁的时候就会逐步形成。

按照这个逻辑,先天缺陷的孩子就会出现两级分化,要么囿于缺陷不能自拔,要么找到战胜缺陷的方法而发展出其它优势。这样看来,比如一个脾气火爆的人,为什么总是会批评、指责或者攻击他人。因为当肉体感知环境带来的困难后,思想无法给予正确的解决办法,长期以来就形成这一种途径——通过发脾气来解决困难。再试着往深里挖的话,这源自小时候养成的惯性,每当遇到困难,发脾气暂时能解决问题,长此以往思想就会形成这种惯性指令。比如,我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会哭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形成哭的惯性,当然成人后会换成意愿表达等其它不同的形式。

在这章节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迄今为止,我们理解个体的最佳指标就是他们合作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个体的心理状况,只要看他与人合作的能力。

人类在超越自卑中获得优越感

这一章节总算谈到自卑了。我理解,自卑感是一种人人都有的感觉。自卑感源于面对问题无法解决时产生的情绪。如果自卑感出现,我们不主动采取措施,去破解问题和矛盾,任由其发展下去,并且坚信自己永远无法解决,这样就产生了自卑情结。当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就会产生优越感和满足感,自卑就会变成自信。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