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紧紧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坚持学生中心、服务教学工作理念,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中心(学生发展),二融入(企业、行业),三突出(应用、能力、创新),四对接(专业设置对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对接国家质量标准、课程设置对接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对接岗位能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运行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集群
实施学科专业优化工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安阳(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乡(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主导产业需要,采取“撤、增、锻、塑”并举,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学校本科专业46个,初步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经、法、工、管、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培育了“航空、艺术、商科”3个专业集群。获评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民办高校品牌专业7个,专业建设资助项目7个。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采用OBE理念,遵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法,积极吸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行业(企业)等标准,邀请百余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中心、五育并举、标准引领、全面发展,注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契合度、教学条件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课程建设
按照强化核心、注重能力的思路,构建了“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的,建设一流课程为目标,打造特色优势为根本,按合格课程、优质课程、一流课程分层分类推动课程整体建设。目前学校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高校精品在线课程7门、本科教育线上优秀课程3门、思政样板课程4门,立项建设校级金课42门,优质课182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科高校美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安阳学院为例》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中学名师”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教育模式改革》获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问题研究》获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计算机应用基础》《人体工程学》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河南省首届教材建设一等奖。
四、强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加大投入,充分论证,建设了控制仿真实验室、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多功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378个实验室;与德力汽车、宏源精工车轮有限公司、中国文字博物馆、水冶镇第三初级中学等建立了202家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学校、企业“双平台”,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企业实战训练“三层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表达虚拟仿真实验——以殷墟遗址公园景观规划为例”获省级虚拟仿真重点建设项目,机电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实验开出率保持97%以上,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达到77%以上,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会计证、导游证等职业技能证书29782人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64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8项。
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通过岗前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帮扶、讲评课、示范课、优秀教案评比、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能力,站稳讲台。通过校长教学质量奖、最美教师评选、教师学科专业竞赛奖励等,激励教师投身教学,争做四有好教师。近年来,选派193名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培养和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326人,共有58位教师获校长教学质量奖,评选校级“金课”42门、“优质课”182门,评选优质教案、课件、作业批改、优秀考研指导教师评选355名,培育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教师、文明教师、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等31人。
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47项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各教学主要环节的制度体系和质量标准,明确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为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并落实学校、二级学院(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强化服务意识,实施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部)教学工作的主体作用和教研室教学工作的基础作用。减轻教师教学工作以外的负担,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加宽松良好的条件,将教师的精力凝聚到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凝聚到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中,凝聚到教学基本能力的提升中。
七、严肃考风考纪,营造良好学风
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工程”,严格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管理,严肃处理毕业论文(设计)作假情况,严格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评定标准,促进学生勤奋学习。通过奖学金评定、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奖励、第二课堂成绩单、学习型社团建设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服务指导学生个性化成长。近年来,我校毕业生考取研究生849人,专升本升学率、英语四六级等考试通过率逐年提升,我校毕业生陈劼钧入职匈牙利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焦清菊担任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甲骨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龚一凡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八、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发展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通航、顺丰、智能建筑共3个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产教融合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智力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与中电集团共同研制扩展式指挥方舱,与北京通润鸿博共同开发“XTEL通信系统”,与岷山环能高科股份公司联合开发工业配料智能调度系统,自主研发“植保无人机自动避障系统”“马铃薯收获机”等。
九、面向未来发展,培育办学特色
当前,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和教育形态将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巨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发展、新任务,教务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工智能(AI)学院建设为抓手,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培育专业特色,完善专业群建设,着力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充分用好学校优质资源,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一流专业、精品课程等建设,大力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强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实际行动迎接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