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唱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42期红旗渠大讲堂唱红歌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有力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红色歌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我院组织开展第42期红旗渠大讲堂——唱红歌活动。
本次活动,我院郝南教授积极联系了我校音乐与传媒学院孙玉赞老师,6月19日下午,我院全体思政教师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集体学唱了大型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这首歌的背景是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修筑的引水工程——红旗渠的竣工。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总长1500公里,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大无畏气概。它的建设背景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这个项目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定叫山河换新装》不仅是纪录片的主题曲,也是一首传唱广泛的赞歌,它通过铿锵豪迈的旋律,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通过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壮举,一句句歌词让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再次闪耀出新的光芒,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没有林县人民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们也不会听到红旗渠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乐章,红旗渠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不断奋斗。
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聂好春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红色歌曲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思政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和品质修养。将红色歌曲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红色歌曲音频和视频资料,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红色歌曲的思政育人元素,从而强化学生的历史认同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院教师的业余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红色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红色音乐的音符中蕴含着红旗渠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赋予我们文化自信,更是高校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关键素材,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行走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步伐从容铿锵。
(图/李静雯 文/李静雯 袁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