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旗渠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45期红旗渠大讲堂专题讲座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深入学习和感悟红旗渠精神,为进一步将红旗渠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效性和生动性。2024年6月26日下午,我院组织开展第45期红旗渠大讲堂,特邀王希安教授以“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启示及时代意义”为题开展讲座,为我院全体教师深情讲述红旗渠故事,深度解读红旗渠精神。会议由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聂好春主持。
追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段难忘的修渠历程,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极端困难引漳入林,建成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形成内涵丰富的红旗渠精神。王希安教授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段段鲜活的故事,比如旱井、竖井、峭壁上修渠等,带领我院教师全方位了解红旗渠故事,沉浸式感受那段艰辛历史,切身学习林县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追忆修渠历程,感悟精神伟力,砥砺初心使命。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王希安教授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讲述红旗渠精神:一、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二、红旗渠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出来的;三、红旗渠精神永在;四、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一要有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二要有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三要有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四要有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要在实践中坚定理想守信仰、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勇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的那样:“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讲座即将结束之际,王希安教授现场连线红旗渠最小修渠人——张买江,现今75岁。张买江与我院教师交流互动,并指出,红旗渠来之不易,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要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红旗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精神的脊梁,要深刻感悟和体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聂好春指出,红旗渠是一条改变林县人民命运的水利长渠,是一段中国共产党为民奋斗的心路历程,是一本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春来教育集团创办人提出的“三吃六心”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同时提出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要坚持“四个有机融入”:一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二是将红旗渠精神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三是将考研政治真题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四是将红色歌曲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丰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思政课。
此次讲座以“红旗渠大讲堂”为载体,依托红旗渠精神发源地的优势,坚持把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构建红旗渠精神“五化”育人体系。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讲座结束后,我院青年教师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信仰伟力和智慧力量,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攻坚克难,将红旗渠精神等本地红色资源融入个人成长、融于教育教学。
(文/敦慧琪 图/李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