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图书馆大楼二楼204室
办公室电话:0372-5998178
邮箱:ayxylib@sina.com

元明清时期的安阳(公元1271-1911年)

(一)元朝时期的安阳(公元1271-1368年)

元朝时,安阳为彰德路治所。至元(公元1264-1294年)年间,彰德设中书分省、枢密分院。可见安阳地位之重要。

至正(公元1341-1368)年间在彰德城内修建有缑山书院。

元朝时安阳籍的名人有许有壬和郑廷玉。

许有壬(公元1287-1364年),字可用,汤阴人,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登进士第,先后任吏部主事,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中议大夫,中书右司郎中,左司郎中,左司员外郎,两淮都转运盐司使,中书参议,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等职。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归居彰德。谥文忠。许有壬为官敢于谏诤,著有《至正集》,他在安阳建有圭塘花园,是有名的园林。

郑廷玉,彰德人,是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流传下来的剧作有《布袋和尚忍字记》、《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楚昭王疏者下船》、《宋上皇御断金凤钗》、《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等。

(二)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的安阳

明朝安阳为彰德府治所。

安阳的鼓楼、钟楼均建于明朝。

由于多年的战乱,安阳地广人稀,故明初有大量山西民户迁入。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将其第三个儿子朱高燧封为赵王,封国就在安阳。府邸选占了宋时修建的相州府衙,而另将府衙向西进行了迁移,大约在现在东大街西头的北边。朱高燧死后谥简王;以后世代袭位,直到明朝灭亡。其中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袭位的康王朱厚煜有贤行,一是喜欢读书,一是体恤民情,一是孝情至厚,故《明史》给以襃赞。但最后他却被逼上吊自杀了。他自缢的原因,《明史》上是这样说的:赵府的仆役和人争瓜致殴,彰德府通判田时雨就抓捕了赵府的仆役,朱厚煜去说情,田时雨没给面子,朱厚煜就觉得脸上无光;不久,赵府宗室数十人索禄,田时雨以宗室殴府官白于上官,知府傅汝砺尽捕各府人等,朱厚煜更加忿恚,于是就上了吊。但又有许多史料说,是因为他的儿子成皋王和他的小妾私通,使他感到羞愤才自杀的。

明朝时安阳的名人有宋讷、李鐩、崔铣、郭朴等人。

宋讷(公元1131-1390年),字仲敏,滑县南宋林村人,元至正癸卯(公元1363年)科进士。他博学多才。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中书省征调儒士18人纂修《礼》《乐》诸书,宋讷为其一,事竣,不仕而归。十五年(公元1382年)超拜翰林学士,十一月改文渊阁大学士。十六年(公元1383年)转朝列大夫,旋任国子监祭酒。他性体持重,学问该博,素履纯恪,深得皇帝褒赏。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病故。正德(公元1506-1521年)中谥号文恪。

李鐩(公元1447-1528年),汤阴人,字时器,号朴庵,又号鹤山。成化壬辰(公元1472年)进士,先后任都水主事,户部主事,刑部主事,南京太仆少卿。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晋工部尚书,次年致仕家居。五年(公元1510)诏起,仍掌工部,七年(公元1512年)加太子少傅。嘉靖初,李鐩以太子太保疏请致仕。七年(公元1528年)寿终正寝。谥恭敏,赠太保。后被追论夺谥。

崔铣(公元1478-1541年),安阳人,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武宗即位,选庶吉士,授编修,参加《孝宗实录》的编写。因不附刘瑾,谪为南京吏部主事。刘瑾伏诛后,诏回京都。先后三次为会试同考官。后引疾归居。嘉靖初诏起,参加《武宗实录》的编写。旋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大礼仪之争中触忤皇帝,被贬居。以廷臣数荐,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诏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旋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二十年(公元1541年)病逝,葬彪涧。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崔铣潜心嗜学,为人端方严恪,正大涵懿,心行纯洁,识论高远,人们比之为颜回。为了纪念他,后人就将他居住的地方改称小颜巷,崔铣祠堂就建在那里。崔铣传世的著作有《读易馀言》,《士翼》,《彰德府志》(又名《邺乘》),《洹词》等。这些都是著录在《四库全书》中的著作,另外还有一部失传了的《国子监条例类编》。

郭朴,安阳人,字质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吏部尚书等。四十年(公元1566年)为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葬韩陵山,赠太傅,谥文简,人称东野先生。其著作有《彰德府续志》等。郭朴在安阳民间影响很大,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因他而命名的仁义巷。据说,有一年邻居建房筑墙时多占了通道的地方,影响了郭家人的出入,家人就修书告诉在京为高官的郭朴,想借以惩治邻居。郭朴回信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的人就按郭朴的意见把自己的墙后移了几尺;邻人受到了感动,也把自己的墙后移了几尺。于是就留下了一条比较宽敞的通道。人们为了纪念郭朴的义行,就把这条通道命名为仁义巷,传之至今。

明朝后期,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安阳活动频繁,还有林县的白莲教起义等。

(三)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的安阳

清朝时安阳是彰德府的治所。

清朝比较注重教化,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南巡途中曾拜谒过文王庙,并写下了《演易台谒文王祠》的诗;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巡行安阳时,写下了《韩琦论》、《韩琦赞》、《祭韩琦墓文》等论赞文章,还写有《安阳道中览古》、《渡漳河》等多首诗歌。

除了府县学校之外,清朝还鼓励并创办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民间教育设施。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创建了昼锦书院,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创建后渠书院。这些民间教育设施对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清朝近三百年间,安阳的许三礼和马丕瑶名气比较大。

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进士。历任海宁知县,福建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右参议,大理少卿,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职。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病故,年67岁。编著有《海宁县志》,《读礼偶记》。

马丕瑶(公元1831-1895年),安阳县蒋村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进士,先后任山西平陆知县,永济知县,解州知州,辽州知州,太原知府,山西按擦使和山西布政使,贵州按擦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广东巡抚等职。马丕瑶的政绩主要是兴办实业,重视边防整治陋规等几个方面。现在安阳县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马氏庄园,即马丕瑶旧宅。

清朝时,水旱蝗灾不断,特别是漳河,不断泛滥,造成的灾害很重。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那次大水,从铜雀台决口南流,冲毁房屋无数,还淹死了好多人;活着的人逃荒要饭,流离失所。当时有歌谣曰:“乾隆五十九,冲开柳园口。农民无法过,逃荒要饭走。”

为避八国联军,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亡西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回返时,慈禧和光绪经过安阳,留有遗迹。

清末滑县有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影响比较大。

虽然清朝统治昏暴黑暗,但民间却不改厚道淳朴的传统作风。康熙雍正年间,安阳县杨俊声家里的仆人高得禄,为人诚实厚道。杨俊声死后不久其子杨荣锡夫妇也相继死亡,仅留下一个六岁的孙子杨名远和一个三岁的孙女。这时,杨家有很多财产,但高得禄不贪财物,而是和妻子李氏悉心养育杨名远兄妹。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大灾荒,杨氏族人为了侵吞财产,就乘夜放火。高得禄从大火中救出杨名远,以古稀之年精心服侍他,后来又延师教他读书,把他培养成人。直到高得禄病故,他自己也没有寸铢之集,乡人称其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很多很多。表明当时民间的风气很诚厚。

1899年发现了殷墟的甲骨文,成为了惊世之举,也使《史记》中记载的殷商历史成为了信史。后面有专章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