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咨询
发布日期:2015-10-09  浏览量:

 

大一新生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咨询

 

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最大的目标是考大学。很多学生到大学后目标已经实现,所以顿然失去了目标。迷茫、无助、忧虑……种种心理问题的出现,这时候如果调节不过,需要心理咨询。然而,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不想也不敢去解决。久而久之,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会有崩溃的那一天。

其实,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更追求精神也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就是通过心理咨询人员为咨询对象的交谈过程,,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其实心理咨询方式有:直接咨询、间接咨询、个别咨询……主要是针对正常人,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帮助。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他们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那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些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当问题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的外力。这是很好、有效的一种方式。

误区二:心理咨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其实,心理咨询只是对咨询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但是实际问题还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

误区三:心理咨询人员是百分之百的心理健康。就像之前所说的,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是有些人可以自己调节过来。 

误区四:把心理问题告诉他人,如果他们说出去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是很多新生最担心的问题,觉得去咨询不仅仅是没面子,而且有风险。其实这些都是他们不必要担心。心理咨询人员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是不会把他们的信息外泄的。

所以,如果新生有什么问题,自己调节不过来的,可以找心理咨询。在此,我们总结了大学生需要准备的四种心态

一:规划心态 二:归零心态 三:尊重心态 四:成人心态。

以下是大一新生常见问题:

1、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

学生在高考之前,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一经大学录取,失去了求学动力,同时既无老师的逼迫也无父母的督促,有些新生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并开始追求享受,还有很多大一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

2、社会地位的突变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感到自我形象的高大,他们充满了自信,想力争成为生活的强者。但是,同时他们也会感到莫名的恐慌,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却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在自我意识中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易冲动、狂热、受挫折后悲观失望)、自我评价的片面(评价过高或妄自菲薄),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的充分信任和理解。

3、客观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冲击,学科差异导致系科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冷热升沉,加之大学人才荟萃,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等方面已不如人等诸多原因,致使大一新生或孤傲或孤僻。其次,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希望得到同成年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习惯心理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上还需要依靠家庭、在学习上还缺乏自学能力、在思想上还比较单纯、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又渴望得到具体帮助,因此,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性。再次,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其感情丰富而又敏感,加之刚入大学,新生往往会产生既不愿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又迫切需要与人交往的心理矛盾。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急切地想吸收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并推崇独立思考、追求新奇的见解,但由于生活经验、生产知识和社会阅历的缺乏,许多新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不能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分析鉴别,往往会出现脱离实际、以偏概全、左右摇摆、固执己见、易走极端、喜好猎奇等不良现象。新生入校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显著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那么,如何缩短衔接过程、降低消极影响、加速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新生函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新生的解决方法:心理矛盾的调适

1、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一个人要能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然后,客观认识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并通过艰苦努力实现目标。

2、克服应试教育造成的积弊

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应试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的求知学习。因此,一个人进入了大学,首先应该改变读书的观念,把“念书”提升到“求知”,逐渐改变自己在应试教育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把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示的科目要点只当作个人学习的起点或引线,个人再循点线的方向自行扩大、联接、填充、组织,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明确认识到能力源于知识却比知识更重要,在学习和处世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心智成熟。

3、改变人际交往的理念

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苦于找不到知心朋友,其实,这是由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错误认知所造成的,因而改变交往理念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首先不必刻意寻找知心朋友,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每个人可能会有优点或者不足之处;要主动积极发展与同学的交往,获得准确理解别人和人和睦相处的经验,并促进自己社会性的发展;要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竞争问题;要多参与社会活动,多认识人,多了解社会,多学一些书本以外的学问。

4、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由于大学独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活动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社会交往等有其独特的模式。以寝室为单位的集体是个新的特殊家庭。其成员之间能否和谐相处是一个新的人生课题。因此,大一新生要认清大学生活方式的特点,分清主次和轻重,提高自觉性、增强自制力,学会理智地驾驭生活、争做生活的主人,努力创造条件形成有张有弛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学习、生活、休息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自己健康成长。

5、正确运用心理调适方法

(1)自我激励法。主要是用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行为激励自己,以调整自己的不良心理。

(2)词语暗示法。词语暗示可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进行,也可通过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呼喊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用文字记在日记上、练习簿的扉页上,或写在纸片上贴在床头,以便经常看到想到、不断鞭策自己去做。

(3)迁移法。主要是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移到积极方面去,尽量避免或减轻精神创伤,以便从挫折或失败中重新确定新的更高尚的追求目标。

(4)行为补偿法。在某一方面不能取得成功时,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另外方面发挥所长并取得成功。

总之,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必须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去追求成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遵循“四A论”即接纳(acceptance)、行动(action)、情感(affection)、成就(achievement),这样去追寻对人对事的心路历程,并努力实践,相信会有助于他们消除所遇到的困惑并顺利进入求学过程。

我觉得,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