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他两度出任英国首相,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当希特勒占领了欧洲大陆,把贪婪的目光投向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时候,当朝野上下变得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的时候,这个身高一米六九,白花花、粉嘟嘟的小胖子,如同一辆推土机一样扎实敦厚、坚定无畏,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岛国人民以最大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他是一个杰出的演说家,他拥有德摩斯梯尼般的口才。很多人不认同他的政治态度和执政方针,但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演说打动。请允许我在此长篇累牍地引用他的一段演讲,每每听到这段,我都难以抑制的激情澎湃,他告诉我什么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峡和大西洋上作战,我们将充满信心地在空中作战,我们将越战越勇。我们会不惜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在敌人登陆的地方作战,在田间和巷尾作战,在山区作战,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卑屈投降!(用它练过听力的小朋友举爪)。
他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一生著述无数,最著名的是长达六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长达四卷的《英语民族史》,凭借其杰出的文学成就,丘吉尔于195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请注意,不是诺贝尔和平奖),是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政府首脑。甚至有人认为,他首先是个作家,其次才是个政治家。他总是喜欢亲自起草自己的演说稿、电报和备忘录。
他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和雕塑。在他去世后,其油画曾以百万美元拍卖。
他肥胖贪吃,一个人的饭量是好几个外交官的总和,他逝世后,行国葬大礼,抬棺的士官表示之前的练习远远不够,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棺材会这么重这么重。。。他不可一日无酒,雪茄抽的极凶,喜欢晚睡,所有的生活习惯都和健康不搭边,却享年90。
他有近乎完美的尘世生活,家庭幸福,子孙满堂。他似乎无所不能,他似乎什么都做的很好,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有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
下面描述的,是丘吉尔另外一些不为众人所知的方面:
在学校里,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小男生,总是受欺、挨打;长大成人了,还是身材矮小,骨瘦如柴,一双手细白得像个女人,胸口无毛,讲起话来吞吞吐吐,有点结巴。
很少顾及別人的感受,身边很多人觉得他麻木不仁。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场合,丘吉尔承诺阿兰布鲁克担任联军最高统帅。但到最后,反攻欧陆的指挥重任却交给了一个美国人(艾森豪威尔将军)。阿兰布鲁克失望到了极点,丘吉尔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阿兰布鲁克在提及这件事情的时候说道:“这件事对我的意义,他压根没有当回事儿,对于他自己的变 卦,连一点同情、抱歉的表示都没有,仿佛只是小事一桩。”
他长期罹患忧郁症,并不时发作,为了对抗忧郁,丘吉尔奋斗了一辈子。他不敢太靠近月台边站立,他曾向自己的私人医生承认,有段时间,他甚至不敢睡在阳台旁边:“那种一跃而下的念头会钻进脑子里面。”
他以为,天底下各种致命的疾病他都有,动不动就要吃流质食物,开口闭口都是死呀活的。
他时而自信满满,时而又对自己充满怀疑和否定。晚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说:“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丘吉尔是如此的变幻莫测,时而热情、绚烂如彩虹,时而冷漠、抑郁如黑狗。
在《丘吉尔的黑狗》这本书中,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试图深入分析丘吉尔的抑郁原因,他将丘吉尔的忧郁症(丘吉尔自己将其称之为黑狗)主要归因于两点:
第一,遗传。在丘吉尔的先人之中,至少有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丘吉尔的父亲)均受忧郁症所累;第二,童年环境,父母冷落的影响。
幼年的丘吉尔在情感方面饱尝心酸,父亲忙于政治,母亲年轻貌美,醉心于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他对自己的父母崇敬有加,但他们对他却置之不理。
丘吉尔7岁时便被送入寄宿制学校。年少的丘吉尔曾在信中这样恳求自己的母亲,“请千万千万千万来看看我,我多次盼望您的到来,但每次都那样的失望”。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爵士对自己的儿子并不抱太大信心,他评价自己的儿子“头脑迟钝,没有学识,不具备从事任何稳定工作的能力。最大的才华就是虚张声势和浮想联翩。”成人后的丘吉尔在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时曾这样写道,“据说伟人都是不幸童年的产物,只有家庭环境苛刻的压迫,各种逆境造成的的刺痛,和早期受到的奚落和嘲弄的刺激,才能激发那种完成大业所需要的铁石心肠和经经久不衰的智慧。”
依据安东尼·斯托尔的分析,很多忧郁的倾向根植于自己的童年,“依正常的情况,有父母疼爱、拥抱,陪着玩耍,孩子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活泼的自我价值感,因而能够超越童年的挫折与失落,即使感到悲伤,也只是短暂的,并维持一种信念:这个世界到底还是一块乐土,是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一个不受到疼爱又遭到拒绝、冷落的孩子,就无法产生这种信念。”
但这不妨碍作者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丘吉尔的抑郁症对其自身乃至整个大英帝国的影响:“丘吉尔有他一辈子想要克服的缺憾。如果没有这些缺憾,他可能会更快活些、平凡些、安定些,但也可能就没有那么伟大。1940年,眼看英国一败涂地,换作是一个头脑清晰的领袖,可能已经宣布放弃了。正因为丘吉尔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绝望战斗,他才能够告诉别人,绝望是可以战胜的。”
天才都忧郁吗,当然不是。但忧郁症人群中的天才比例,确实远远高于正常人群,也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在书中不仅从专业角度深入分析了丘吉尔的忧郁,还将实现目光投射至卡夫卡,牛顿等人(据作者分析,他们都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继而提出,“想象源自于不满,而最有创意的人往往就是最不安于现状的人。某些人的内在矛盾,促使他们成就了丰功伟业。当忧郁袭来之时,整个人陷入忧郁的谷底,在尚未错乱到无可救药之前,病人非得强迫自己活动,不让自己有片刻休息和放松,如此一来,反而成就了大部分人所无法完成的大事。”丘吉尔就是这样的典型,每当公职空下来,他就要想尽办法派遣,他写作、绘画,乃至砌砖,总之不能有一刻闲下来。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晚年的丘吉尔放弃了阅读,对于一个酷爱读书和写作的人而言,这简直不可想象。据丘吉尔的私人医生回忆,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他很少讲话,在炉火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忧郁得简直到了不省人事的状态。“身体的老化使晚年的丘吉尔血液供应系统受损,大脑无法有效运作,终败于黑狗之手。而这也更加凸显了其一生中所背负的性格重担,非常人难以承受。”
我们中的大多数,或是顺遂或是落魄,有烦恼萦绕于心,但总还可以排解,日子过得四平八稳,生活时不时洒落些淡淡的幸福。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人,或是由于无从选择的际遇,或是由于如肤色一样根植于他们体内的顽固基因,受困于敏感,脆弱,孤独。他们被忧郁攫取时的幕天席地的黑暗与无助,我们无从体会,而他们与“黑狗”抗争时所迸射出的坚韧、进取、创造力和想象力,烛照人间。
零零散散写下这些,并不想以偏概全的歌颂,也不试图为某个群体进行辩解,只是希望你能借此窥见人性的纷繁复杂,脆弱摇曳,从而对这个世界宽厚以待,对别人,也对自己。而对于身处忧郁的人们,则怀着一万分的感同身受,真诚的希望:即使伴有忧郁,也能好好生活。
- 上一篇: 心情语录
- 下一篇: 于右任:不思八九,常想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