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院追梦人第5期:博物馆馆长贺启俊

    作者: 日期:2023-03-15 浏览量:

一张海报:

一张名片:

一家三代致力于文物研究与收藏,祖辈即在大清光绪年间的开封府创下德顺斋古玩商号金字招牌,新中国成立伊始,祖辈将两代人积攒下来的数千件文玩真品及名人字画无偿捐献给国家。

17岁跟随外祖父及父亲学习鉴赏文物,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2012年参与安阳学院博物馆筹建,2016年正式任职安阳学院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弘扬红旗渠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展,“华夏文明·厚重无语”古籍文化展、“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书法艺术展等系列主题展览。博物馆先后在河南日报、安阳日报专题报道,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一段问答:

同事眼中的贺馆长:

博物馆李盈老师:生活上,馆长对于我和馆里的志愿者小朋友照顾有加;工作中,馆长对待博物馆尽心竭力。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一想到有利于博物馆发展的好点子就会立即落实;文物专业上,对文物了如指掌令我望尘莫及。馆长的梦想是让博物馆有更好的发展,让安院博物馆走的更远。日后需要向馆长学习的还有很多!

同学眼中的贺馆长:

讲解部黄梦瑶:我们馆长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容易相处的人。他热爱文物,热爱历史,对历史文物有着深厚了解。同时,他还是一位收藏家,他收藏的文物有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都有。他也热爱生活,有着积极生活态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文物知识,让我们原本枯燥的世界增添了文物的色彩。他对文物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安全部王静麒:馆长是一位非常和善的人,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遇到不解求助时,馆长会很耐心地帮我们解除困惑,时而也会向我们科普些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就仿佛像我们的老师,既传授我们知识又为我们引路。他丰富的文化底蕴,都源于他数十年对文物及历史的研究。贺馆长刻苦的研究本是出于对文物和历史的热爱,这份坚持和刻苦的拼搏精神就是追梦人的精神。在贺馆长身上我看到了一颗年轻的心,和年轻人应该有的精神与品格,贺馆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办公室付静姁:馆长是一个喜欢研究文物并致力于文物保护的人,每次文物需要外借,馆长都会小心翼翼的装箱,严谨的记录,亲力亲为,眼里尽是对文物的喜爱。馆长很喜欢去各个博物馆参观研究,在专业方面他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还时常嘱咐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好好学习,争取在文物保护上付出贡献,激励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一段故事

“宝物”归来

2013年的深秋,十月的第三个休息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小车在高速加油站停下,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从车上走下来,夕阳余晖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跺了跺因长时间坐车而有些麻木的脚,身后传来一个年轻女孩因寒冷而有些颤抖的声音,“我跟您说我自己来就行了,一把年纪了,折腾什么呢?”男子接到:“那怎么能行呢!这次说什么也要把这件珍贵文物拿下来。”

说话的男子是安阳学校博物馆的馆长贺启俊,馆长一家三代致力于文物研究与收藏,祖辈即在大清光绪年间的开封府创下(德顺斋)古玩商号金字招牌,新中国成立伊始,祖辈将两代人积攒下来的数千件文玩真品及名人字画无偿捐献给国家。17岁那年就跟随外祖父、与父亲鉴赏文物,这一干就是是三十六年。“文物收藏是我这辈子所热爱的事业,时刻牢记外祖父的叮嘱要对文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文物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此行已经是馆长第五次驱车前往180公里之外河南中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焦作,探访当地收藏家手中的珍贵文物——陶仓楼。

一下车,贺馆长迫不及待地跑去敲门。在收藏家的带领下来到陶仓楼展柜前,凝视着这件“宝物”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陶仓楼究竟为何物?竟有如此魅力?原来,所谓的陶仓楼是一种典型的汉代五层彩绘建筑。它不同于一般的低矮建筑,164厘米的“身高”竟然有五层之建制,而且功能区分明显,可谓精妙绝伦。一层和二层用于储存粮食,三层四层用来住人,五层是一个瞭望塔,塔顶上还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朱雀,象征吉祥如意。表面有一些脱落的彩绘,呈疏密对应、左右对称之美。与其一起出土的负粮俑、陶狗、圈厕等组合在一起,还原了汉代中原地区庄园经济的真实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

半年前,在友人的引荐下,贺馆长初次见到陶藏楼,便被它恢宏的气势深深震撼,当即想要将这件宝贝收入囊中,但是收藏家却婉言拒绝了。一再追问下,收藏家坦言这位宝贝已经被南方的收藏家预定了。

此行初日,收藏家仍无易主之意。随行的女孩对贺馆长说:“既然这文物已经被预定,那我们还是算了吧......”贺馆长意味深长道:“那怎么行,我们一定要争取到这件陶仓楼。文物不应该活在收藏架上,而应该活在千万人心里。我们学校有两万七千余学生,如果它能够在我校博物馆展览,将会薪火相传中原文化,更能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呀!”焦作收藏家被馆长的一席话及多次拜访的诚意打动,终于同意将陶仓楼转让给博物馆。

第二天,贺馆长抱着文物迎着朝阳踏上归途。

今天,当你走进安阳学院博物馆一展厅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五层汉代陶制建筑。它骄傲的伫立在一展厅的中央,向我们诉说着汉代山阳县的人间烟火。

说起古都安阳,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你可能听过殷墟,听过文字博物馆,但在安阳的一所民办高校——安阳学院里也有一座博物馆。它件件藏品都有来历,都取之不易。而陶仓楼只是一个安阳学院博物馆中众多文物中的一件。

学者宋向光说“我们总说要创办一流大学,如果一流大学里没有一流博物馆,那这个一流大学就是虚的。”如果没有贺馆长的付出,没有安阳学院春来教育集团立德树人办学宗旨的驱使和校领导对博物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视就没有今天的安阳学院博物馆。

安阳学院博物馆已经成为这所民办高校的一张靓丽名片。跟随着贺馆长的脚步,漫步走进这座高校博物馆,你会看到课余之时,学生们围绕着陶仓楼讨论,聆听记录历史;节假之日,市民朋友们欣赏一件件藏品,漫步校园,在开放的校园氛围中享受生活,探访古今。如果你来安阳,不妨来看看安阳学院博物馆,它青春又古老,它活泼又安静,不一样的博物馆里有不一样的风情。

 

探寻象牙塔里的博物馆

今年的5月18日,安阳学院博物馆没有了往年的热闹,却给了记者一次难得的机会,静静体会这座藏在象牙塔里的博物馆独特的魅力。

“这里的所有文物均依托安阳殷商文化及中原文化征集而来,件件来之不易。”说起文物征集的过程,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2013年深秋,为了征集文物,安阳学院博物馆馆长贺启俊第五次前往180公里之外的焦作,征集当地收藏家手中的珍贵文物——陶仓楼。当初第一次看到这件“宝物”时,他就被深深吸引,久久不愿离开。当得知陶仓楼已被一位外地收藏家预定后,贺启俊没有放弃,多次驱车前去拜访。在贺启俊的不懈努力下,这位收藏家终于被打动,同意将陶仓楼转让给安阳学院博物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型制独特、气势恢宏的陶仓楼。它高仅164厘米,共分为五层,一二层用于储存粮食,三四层用来居住,五层是瞭望塔,塔顶有展翅欲飞的朱雀。陶仓楼表面有一些脱落的彩绘,呈疏密对应、左右对称之美。与其一起出土的家丁、护院、负粮俑、陶狗、圈厕等组合在一起,还原了汉代中原地区庄园经济的真实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

据了解,安阳学院博物馆原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博物馆,自2012年开始筹建,2014年正式开馆,2016年因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转设为安阳学院,更名为安阳学院博物馆。如今,这座博物馆已初具规模,近400件馆藏文物涵盖了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甲骨文、玉器在内的五大类器物。这些文物中不乏珍贵精品,整组12件的青铜鎛钟奏响了春秋时期的气势恢宏;唐白釉双龙尊釉色温润洁白,可与白玉相媲美;36片甲骨文碎片,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雏形;定窑刻画碗,反映了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的高超技艺……

临走前,该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基本的展览之外,安阳学院博物馆还积极发挥社会功能,培育民族精神,先后举办了“弘扬红旗渠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展,“华夏文明·厚重无语”古籍文化展、“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书法艺术展等系列主题展览,成为安阳学院的亮丽名片。

 

一段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安阳学院四年的学习时光中能够做一个有信念、有理想,自知、自律、自强的好学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自觉担负国家和民族大任,用奋斗书写青春最美的篇章。

因为疫情原因不能相聚学校,毕业生们将要跨出学校大门,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愿你们点亮生命的台灯,照亮通往成功的征程;祝你们事业马到成功,生活精彩纷纷,人生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