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召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

    作者: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 日期:2023-01-06 浏览量:

为贯彻我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我院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1月6日,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召开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

image1.jpg

会议由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副院长张曙光副教授主持,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院长姬琇荔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华国正、院长助理孙燚副教授及全院所有教师参与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通过组织各教研室老中青教师代表针对自身所授课程教学与改革经验进行发言、其余参与教师踊跃讨论的形式,将我院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良好的课程建设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分享与讨论。何晓菊副教授、董金明主任、李琳老师、程宇老师、谢凤艳副教授、王朋炎副教授等6名教师依次进行了交流发言。

image2.jpg

会上,计算机教研室何晓菊副教授以《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题,从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理解角度,分享了在理论+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初如何进行理论内容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最终将学生所学知识体现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到知识的“获得感”,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整门课程教学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image3.png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主任董金明老师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DHCP原理与配置》为题,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讲授过程中DHCP概念这一具体课程案例出发,结合案例内容分享了如何在理论类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部分,让学生以自身经验为起点来理解理论课中的各类专业知识。董老师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类比理论的方式,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执行过程,极大的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纯理论类内容的抵触情绪,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image4.png

网络工程教研室的李琳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分享了自身对于教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解和思路,并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介绍了自身在硬件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image5.png

物联网工程教研室的程宇老师以《信息安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为题,一方面探讨了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前后课程联系对于授课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分享了在工科类课程中,如何通过适当的课程思政和案例教学,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底层思维进行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观、计算思维能力。

image6.png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谢凤艳副教授以《高等代数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模式改革》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数学的逻辑性同任务驱动的渐进性相结合,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将较难的数学理论分解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步骤,分层次、分对象进行课程教学。

image7.png

统计学教研室的王朋炎副教授以《如何进行案例式教学---以数理统计为例》为题,分享了自身对于案例式教学在实践类课程中的作用的理解。王老师从案例教学的使用场景、使用方式、案例选择等角度,具体分析了案例式教学的优缺点,并以统计学上经典的“女士品茶”实验为例,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案例的发散与课程教学之间度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image8.png

最后,姬琇荔院长作总结讲话,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了后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与要求。姬院长指出,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学院以制度的形式,将研讨会形成惯例,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教研室、各任课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将教学改革功夫落实到日常教研室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各项软硬件条件,探索专业课程建设新路径、探索青年教师发展新方向、探索学生团队组织新形式、探索学生竞赛培训新思路。

本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促进了老师们之间分享自身课程建设心得体会和优秀教学方法,对我院后续课程改革、教学教法创新提供了参考,为我院教师队伍建设打开了思路。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院将继续落实学校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改革方针,加快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订,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及我院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文/盛韶华  图/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