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看看会发生什么?——动力性活动小组第十六期
发布日期:2018-12-03  浏览量:


活动主题:不做,看看会发生什么?

活动时间:11月26日

活动地点:图书馆502室

活动组织:动力性成长小组负责人  李莉茹

参与对象:动力性成长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张燕平

活动目的:通过相互分享与真诚回馈,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支持、理解和无条件接纳,获取改变的力量;有助于自我成长,缓解社交压力,改善亲子关系等。

活动过程:

1、课前英语学习。由D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复数形式”。H在英语学习进行6分钟之后才急冲冲地赶过来,看上去很疲倦的样子。

2、H的故事。张老师询问H迟到的原因(张老师认为迟到是有意义的),H说自己最近在准备一个比赛,昨天晚上2点之后才入睡的。张老师让H讲一下现在自己对第十三期活动中讲述故事的感受与认识。H说梦中的那个穿着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现在出现的频率减少、模样也逐渐模糊,自己仍然无法面对内心深处的那份恐惧。H说两周前在准备DIY比赛,最后得了二等奖,但感觉因为此事十分闹心:整个准备工作都是H和另外两个同学在做(主要以H为主),团队的其他9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参与,H一方面为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生气,另一方面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肯定能拿个一等奖”而抱怨;发现班委把自己辛苦获得的成果都归在他们头上时,感到特别愤懑。H说最近忙着的这个比赛本来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又不是任何班委成员,但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就又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事似的,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为此感觉活得很累。H能意识到自从进入高中被班主任指认为班长之后,自己的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因为别人总会那么不负责任,而自己却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不做好心理会不舒服”的感觉就形成了。比如宿舍打扫卫生、红歌比赛、DIY比赛,H总会选择主动承担这些任务。H讲了一件在高中的事情,有一次老师给H买了一大份饭,H吃不完,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完了,张老师说这是超我的表现。

3、讨论。G问那么多事情为什么不留给别人而要选择自己一个人去完成?H一开始说如果自己也不做的话,就没有人去做了,然后觉察到似乎自己也愿意主动去做(继发性获益?),最后明确自己愿意主动去做和不愿意不做的动机各占50%。L认为G太过于追求完美,没必要太主动,给自己那么多压力,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D认为成员G没必要那么主动。Z认为G太在意别人的看法(H认可),Z说之前自己也是这样子的,现在更多的是鼓励大家共同参与的方式,这样感觉很好。S认为打扫卫生这个事可以拉着别人一起干没必要自己孤军奋战。张老师问能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尝试一下“自己不去做,看看会发生什么?”H说自己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接着张老师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咨询中来访者对咨询师出现较明显的依赖心理时,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中来访者在等待咨询师给他提建议,咨询师必须学会沉默,等待和促使来访者自己去面对问题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一位50多岁的男性一方面在细心照顾自己年迈的老母亲,一方面面对自己妻子对其他几个姐妹不轮流照顾母亲的抱怨(长时间的压抑,妻子已经出现了躯体症状),有一天这位男性生病了,母亲被迫送到其他姐妹那里,他才发现母亲在她的其他孩子那里过得也很舒服的故事。

活动意义:

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让小组成员说出影响自己心情的事情,以帮助小组成员克服内心的恐惧、痛苦、不安与烦恼。随后其他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当事人意识到现在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更好的找到解决办法。

                         


(文:张燕平、李莉茹 / 图:刘锐)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