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海报:

一张名片:

郝利军,男,1973年12月生,河南省长垣县人,中共党员,工程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科协委员,安阳市科协委员。他在安阳鑫盛机床股份公司工作20余年,先后担任研发中心副主任、公司党委委员兼盛达子公司经理。近年来,郝利军同志来到安阳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郝教授是省市级科技专家,他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河南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主持开发机床新产品和技术工艺攻关10项,主持组织机床数控化改造与机床再制造项目30余项,取得河南省科技成果7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河南省工业信息化一等奖1项,安阳市科技进步奖6项。取得国家专利8项,起草国家机械行业标准1项。多项科研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郝教授先后荣获“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安阳市第七届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安阳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安阳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一段采访:
1.郝教授,您在工厂20余年,一直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技术攻关活动?
答:2011年,我在公司金切事业部担任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公司列出几项重大工艺技术攻关,我负责“长床身淬火变形重大工艺技术攻关”,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工厂里师傅也称为淬(zhan)火,这是生产遇到的问题,也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任务就是命令,我带领团队成员,节假日不休息,加班加点,奋战7个多月,实验了74台床身,积累了详实的试验数据,找到了十余项影响淬火变形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长床身变声变形的措施与多种方案,受到公司嘉奖。
2.郝教授,请谈谈您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答:几年来,我通过教学总结与反思,有一些体会,一是关心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的效果;二是“四结合教学心得”,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3.郝教授,您教学上有什么学习方法,想向学生推荐的吗?
答:我认为“三习法”即课前有目标的预习,课上认真积极学习,课后及时复习。虽然这不是新方法,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段问答:
同事眼中的郝教授:
王晓光老师:郝利军教授来我院任职至今,待人热情亲和,做事严谨,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学院安排,除教学工作外主动承担学院事务性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中,总是能站出来,勇于打头阵,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教学工作中,无论是上课、例题作业的讲解,还是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指导,郝教授都事无巨细,针对每一个细节反复强调,直至学生全部都掌握理解。在课堂上,郝教授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生动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他所讲内容。
同时在生活中郝利军教授与同事和学生常常进行深入交流,并积极了解同事们和学生想法,帮助同事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使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获益良多。郝教授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学生眼中的郝利军教授:
机械电子工程2002班牛毛毛:郝利军老师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授课方式清晰易懂,他会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例题的方式使知识更条理化、系统化,对于各种复杂的公式解释的通俗易懂,见解独到深入,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学习的热情,每节课结束同学们都收获颇丰,也对老师所教授的机械原理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郝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经常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劝告我们努力学习,刻苦奋进,珍惜当下的时光。
一段故事:
我主张教育亲情论,要关爱关心学生,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充满温度,在三尺讲台上充满感情。与青春为伴,丹心育人,红烛传递,初心不改,我始终将“用知识传播知识,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染心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教与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在教书育人中升华人生的理想信念。
一段寄语:
同学们啊
你们是一颗颗种子
我愿做肥沃的土壤
助你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同学们啊
你们是一艘艘航船
我愿做信念的白帆
助你们驶向宽广的海洋
同学们啊
你们是一匹匹千里马
我愿做相马的伯乐
助你们奔向梦想的前方